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23 点击次数:108
当然可以,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,保持原意的基础上,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很多人知道周恩来总理是江苏淮安人,淮安也有他的故居和纪念馆,但鲜有人知道,总理的真正籍贯其实是浙江绍兴。
绍兴的周氏家族历史悠久,是当地名门望族,涌现过许多历史名人。总理的祖籍就在绍兴,那里劳动路东端还保存着总理的祖居——一座名叫“百岁堂”的砖瓦平房,保留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,古朴而庄重。
展开剩余87%周恩来总理的祖辈长期居住在绍兴,“百岁堂”西轴线上第二重院落的房屋,就是总理祖父周起魁的家业。据《洛塘周氏》家谱记载,周恩来的先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名臣周勃。随后,家族由中原迁往浙江,最终定居绍兴。到了总理祖父那一辈,已经是第十八代绍兴周氏家族成员,意味着周家在绍兴生活繁衍了将近两千年。
所以,按照中国传统的族谱观念,周恩来应当算是绍兴人而非淮安人。因为他的列祖、天祖、高祖、曾祖、祖父几代人均居住于绍兴,父亲周贻能也出生于绍兴,后来青年时期因公务来到淮安谋职,才迁居淮安。虽然周恩来本人出生在淮安,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,但他仅仅在淮安生活了13年,之后便离家外出求学,开始追寻救国救民的理想。
周恩来生前多次公开表示自己是浙江绍兴人,他曾说:“我是浙江绍兴人,绍兴的周氏家谱里有我的名字,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是绍兴人。但我是在淮安长大的,说着一口地道的淮安话,我也不能否认自己是淮安人。所以,我说我是‘原籍浙江,生于淮安,江浙两地人。’我自认绍兴人,主要是因为我的家族根基在绍兴。”
颇有趣味的是,周总理的家族祖辈多以“师爷”和“幕僚”职业闻名。自元代以来,师爷多出自绍兴,因此有“无绍不成衙”的俗语。明清时期,师爷在官府中地位重要,是县衙和府衙的关键幕僚。周总理的家族从高祖开始,就以师爷为业,曾祖父兄弟以及祖母樊氏和鲁氏家族均以幕僚身份谋生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总理的祖父周起魁及其兄弟五人皆为师爷,家族幕僚传统延续逾百年,因此称其为“师爷世家”并不夸张。
因而,总理家族的宗亲多聚居绍兴,淮安则相对较少。总理的堂姑母周桂珍、鲁氏老亲、陶氏远亲等亲属皆居绍兴。
一提绍兴,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另一位文化巨擘——大文豪鲁迅。谈及浙江绍兴近代名人,鲁迅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位。大家知道,鲁迅是笔名,原名周树人,正是绍兴周氏的后裔。巧合的是,鲁迅家族同样出过许多幕僚,祖辈多任师爷,只不过鲁迅的曾祖父和祖父是朝廷官员。
那么,鲁迅和周恩来是否同宗同族呢?他们同姓“周”,同属绍兴周氏,是不是源自同一祖根?
事实是,周恩来与鲁迅不仅是同族,而且有着远房亲戚关系。
两人有两层关系:一是,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,同出一脉。鲁迅家族出自绍兴覆盆桥周氏,而周恩来家族则来自保佑桥周氏。两族均为周敦颐的九代嫡孙周澳的后人。按族谱排列,鲁迅是周敦颐的第31代孙,周恩来则是第32代孙。
二是,鲁迅的母亲鲁瑞是周恩来祖母鲁氏的堂侄女。
因此,从宗族关系来说,鲁迅比周恩来长一辈,按辈分,周恩来应尊称鲁迅为叔叔;从亲戚关系来说,两人是远房表兄弟。按照中国传统,“有千年的本家,没有千年的亲戚”,周恩来受过传统教育,自然以本家辈分为准,因此称鲁迅为“叔叔”是合乎礼数的。
1952年秋,鲁迅遗孀许广平曾到中南海拜访周恩来,总理谈起他们的亲缘关系,认真对许广平说:“我应该叫您婶母。”许广平谦逊回应:“您是日理万机的总理,怎敢受此称呼?”周恩来却笑着说:“没关系,我委托友人去绍兴考证过了,我们确实是同宗同族,您长我一辈,我自然得叫您婶母。”
1969年4月,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,周恩来特地抽空去北京饭店拜访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周建人(鲁迅三弟),他亲切地说:“建老,我已经查过了,您是绍兴周氏第20代后人,我是第21代,您是我的长辈,我要叫您叔叔。”周建人连忙摆手说:“您是总理,称呼您叔叔,我可不敢当。”
周恩来对绍兴有着深厚的感情,生前多次提及祖籍绍兴。青年时期写下的文章中,常以绍兴人为荣。1914年10月,16岁的周恩来在《射阳忆旧》中写道:“我本是浙江人,先大父为官于江苏,遂迁家居于此。”
1917年6月,周恩来自南开中学毕业,毕业证上清楚写明他是“浙江绍兴人”。学生通讯录中也记载他字翔宇,号飞飞,籍贯为浙江会稽。
1920年10月,他赴法国勤工俭学时,相关教育部门的介绍材料也确认他是浙江绍兴人。
1938年10月19日,在纪念鲁迅逝世两周年的武汉大会上,周恩来发表讲话:“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,我心怀崇敬之情。虽然我不是文学作家,但我参与文艺协会,也因血统关系,我们同属绍兴周氏家族。”
1938年3月底清明节前夕,周恩来从武汉辗转千里来到绍兴祭祖,事先派人将100元法币和一封信送到“百岁堂”老家周希农手中,信中写道:
“希农太公鉴:兹派人呈上国币百元,请代为筹备明日四桌祭席,并于午间请保佑桥本家长幼用餐。打扰之处,明日面叩谢。曾侄孙周恩来敬上。”
3月29日,总理从绍兴商会出发,赴老家“百岁堂”,与十余位亲友一起祭祖扫墓,走访涂山鸭嘴桥、外王狮子山等祖坟。每到一处,总理都亲自上香三鞠躬行礼,对陪同守墓者表达感激之情,还慷慨赠送钱财。
间隙中,周希农老人拿出手抄的《老八房祭簿》,周恩来仔细查看,发现祖先樵水公(周光勋)、祖父周攀龙、父亲周贻能皆列其中。总理随后用毛笔在父亲名字下补充道:“恩来……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。妻邓颖超。”并填写了出生淮安的兄弟及其子女的姓名和生辰。
周恩来自幼便对鲁迅十分敬仰。13岁时,听四伯父周贻赓讲述鲁迅的故事。五四运动爆发时,鲁迅已是赫赫有名的作家。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期间,多次邀请鲁迅来校演讲,虽多因故未能成行,但对鲁迅的敬仰始终未减。
鲁迅对周恩来也有所了解,他看过周恩来编写的话剧,给予高度评价,知晓其参与学生运动的事迹,颇为赞赏。
鲁迅虽非共产党党员,身处国统区,但对我党与红军十分同情,多次通过友人资助红军。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,鲁迅十分高兴,致信好友矛盾写道:“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未来。”
鲁迅还曾寄送金华火腿和书籍给延安,但因交通不便未能及时收到,后来又寄出一次。
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后,周恩来深感悲痛,曾建议国民政府将绍兴县改名为“鲁迅县”,但该建议未被采纳。国民党对鲁迅复杂的态度,既不敢对其不敬,又不愿因他改县名。
历史上国民政府仅一次用人名改县名,即安徽的金寨县前身立煌县,因国民党将领卫立煌命名,自1932年存在至1949年解放后恢复原名。
---
需要我帮你再润色或调整吗?
发布于:天津市